——反折扣戰&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研討會

DSC_0279

 

緣起與目標

今年一月下旬,「集書人文化—獨立書店聯盟」旗下的九家書店主人,群聚在花蓮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在成立之後的第三次股東大會會末,提出了有關書市日益嚴重的折扣戰,各店是否有想要將一些獨立書店的聲音,共同傳遞出去的想法,在場引起了熱烈的回應,最後決定,各店先以文章,表達自身對於折扣惡性競爭的立場;接著,聯盟秘書處開始積極籌備、拜訪,並且邀請出版業共同參與一場關於「折扣戰對於書市、出版各個層面影響」的研討會。

為了能夠充分瞭解出版業上(出版社)、中(經銷商)以及下游(通路)對於折扣戰的看法,並且尋求支持,獨立書店聯盟開始針對幾間中大型的出版社、資深出版人、大型經銷商、圖書產業協進會、公會等,進行拜訪。

與此同時,由於折扣競爭所帶來的種種壓力,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亦有意推動「統一圖書定價制」的立法,在去年年底已完成一份【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的研究報告,報告中亦指出,多個國家政府的文化部門,除了法定統一定價圖書銷售制,以防止通路惡性競爭、造成產業內耗之外,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各型態之出版、通路的補助、扶植上,都有可供參考的方向。

因此,研討會的目標,除了讓出版同業間瞭解彼此的困境與想法外,亦將邀請政府相關部門、學者一同參與,促成立法或修法的可能。

 

不與消費者為敵?公平交易「惡」法?

由於歷年來,面對大型通路之間越形嚴厲的折扣下殺動作,出版同業間曾經有幾波的「自律行動」,然而最終依舊以「破局」收尾。這個從出版到通路,進貨到販售之間,美其名是「自由競爭」市場,實則已經成為出版社不能不跟進的遊戲——面對大通路的要求,你沒有「協商」或「談判」的本錢。

折扣競爭對於出版社的實質壓迫,是存在已久的事實。面對大通路的要求,出版社既沒有「守住立場的本錢」,實際上也無法聯合其他出版社抵制通路——因為,這將會觸犯公平交易法。因此,在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所做的【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的研究報告中,聯合發行經銷董事長陳日陞先生就曾經提及,要能夠回歸到書籍正常售價、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必定要修改公平交易法,將圖書文化商品排除於外,才有可能。

困難的是,零售業的「金主」等於就是消費者,以保護消費者為名的公平交易法,很少有人願意挑戰它。然而,若法令本身,已經對產業造成箝制、甚至無形中,乃成為「托拉斯」連鎖壓榨的幫兇,那麼,它是否還能算是一個合理的法令呢?

 

出版業公開的祕密:調價

以「沒有折扣就無法打動消費者」為促銷理由,大通路一波波往下下殺的折扣,自身利潤折損實則很少。為了「滿足消費者」又能夠保有相當的利潤,通常有能力的通路會採用的辦法是:要求出版社讓出毛利,一讓再讓,直到觸及生存底限為止。

出版社為了不與通路為敵、亦不願意與「愛折扣的消費者」為敵的情況下,最直接又無傷的做法即是:調價。面對書價在這幾年的大幅度攀升,看似反應成本漲幅的舉動,背後的主因卻是因為出版社利潤的折損所致。

出版社與大通路間的遊戲戰,首先衝擊到的,便是毫無議價能力的小型傳統書店,更遑論同樣沒有能力「以量制價」,並且對折扣有所堅持、不願意加入折扣競爭的獨立書店。

 

產業人員內耗,創意枯竭

2002年開始,台灣政府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其中,包括出版產業。若衡量一個產業的發展,以「產值」、「營業額」、「就業人數」來計算的話,從政府所列舉的十二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指標中,不難發現,2004年時,除了產值及營業額皆列居首位的建築設計業外,出版產業產值僅次於廣播電視,營業額居廣告產業、廣播電視之後[1],而從業人數總數,卻比廣播電視人員多了將近一萬人,薪資位三者之末[2]

薪資調幅緩慢、平均薪資偏低是出版業普遍的現象,這其中還未列進調查項目的,還有從業人員的流動率,兼職工讀生,以及非專職工作者(翻譯、外包編輯、創作者、美術設計)的薪酬,數十年來未曾有過調升。

任何一個在出版業超過五年以上的工作者,都不難精準地描繪出自身所處行業的特性:任勞任怨、吃苦耐勞、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燃燒理想、熱情、堅持,直到消耗殆盡為止。

創意產業需要創意人才的投入,倘若一個講求創意的產業,無法回饋給產業內部的工作同仁值得的薪資回饋,將要以什麼來期待人才的加入與持續投入?熟悉產業削價競爭將造成何種影響的出版同業們,對於產業人員的能量內耗無計可施;行銷企畫業務不得不投入過多心力,以應付折扣談判,甚至被迫讓出的利潤,最終將往回擠壓薪酬、版稅、印刷成本……等等,整體產業的損失將是長久而影響深遠的。

 

無限下殺的折扣戰,誰獲利?

一再循環、無法停止的折扣戰,合理的推論是:必定有誰從中獲得好處。消費者從低價折扣中,很容易以為得到好處,但事實上,沒有。根據現行新書一上架就大規模地以七九折販售的情況,出版社早就已經調整定價公式,讀者買到一本七九折的書,意味著以九折或者原價買進的圖書定價,也早就已經外加一~二成的成本。亦即,消費者要「賺到」,得「堅持」毫無折扣的書,一本都不買。那麼,當消費者堅持看折扣買書,價格的重要性顯然已經凌駕於對於書的內容、知識的追求。有形省下的與無形損失的,恐怕難以比較。

根據聯盟一一拜訪、深入瞭解的結果,出版社從這越演越烈的折扣戰裡,利潤的折損實際上不大,調高的售價畢竟維繫了成本的平衡,然而,擔憂的恐怕是未來:當傳統通路不敵連鎖競爭逐漸消失,連鎖通路佔出版社營收佔比的比例日益擴大之時,就難以堅持、守住最後折扣門檻;而持續調高的定價,也使得每一波新書上架時的促銷,都不得不跟進打折的行列。無論出版社願不願意,新書為求曝光、短期衝量銷售,折扣都已經是必用的手段。而出版社是否因為折扣戰而獲利,整體而言是否定的。

大型通路是否因此而獲利?短期來看,或許是。從長期的產業發展來看,幾乎沒有一個產業,是能在內部相互傾軋之時,還能擁有體質良好、可以展望的美好未來的,出版業,自然也不例外。

 

圖書統一定價制立法,政府屢行發展出版創意產業

折扣競爭所帶來的影響,已經使得出版業面向整體環境的困境,形同內外交攻。除了產業內部的消耗外,閱讀率持續下降、紙本閱讀習慣改變、經濟不景氣購書支出減低……諸般種種的外部環境因素所帶來壓力,使得出版同業面對未來的產業發展,普遍不樂觀。

在長達四個多月的同業拜訪裡,「圖書統一定價制立法」,以及「公平交易法修法」幾乎是唯一 能夠遏止折扣競爭的辦法。

除此之外,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計畫裡,究竟要如何屢行發展、扶植協助,都需要有實際的進程與作為,而非只是紙上談兵。



[1] 2004年行政院文建會,文化統計資料

[2] 2006年行政院勞委會,職類別薪資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