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聯盟撰文採訪義工 默默雯採訪報導

small1

〈圖:默默雯攝影〉

天氣黏熱的午後,在頂溪捷運站外的第一個洞口,有塊能望見的招牌指引著,我第一次踏進「小小書房」。情境像極了「小小」曾經印製的書包上頭文案:「偶爾,在紙頁的邊境,我們迷路到小小。」

耕耘藝術與文學的花園
「小小書房」文史藝術性格鮮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空間裡設置有獨立出版品、二手書和童書區,以及前衛花園等獨立音樂CD。書櫃之間放置了幾張小凳 子,隨時歡迎讀者坐下來,附設咖啡廳空間則是小型讀書會的場地,店主沙貓(劉虹風)說:「書店其實是一個交流平台」,這是從她在永和社大教課時,所種下的 種子……

多年前,沙貓工作之餘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設閱讀俄國文學的課程,儘管當時的工作並不輕鬆,但每週四趕去上課,努力付出之後得到學生的回饋,讓她甘之如飴。

作為社大講師後,沙貓開始接觸中年讀者,發現他們並不是因為程度不夠而拒絕閱讀,甚至發現有人生經歷後,能更容易了解經典文學中的意義;「為什麼在工作之後,成人教育就只強調技能?那些藝術、文學非實用性的人文養成呢?」沙貓的內心有著對社會環境種種疑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不是個夢想,是實踐的開始
開書店,是沙貓在厭倦10年職場生涯後的決定。台南成長的她,留學俄國後回台,進入當時創立的刊物《誠品好讀》擔任編輯,因為本身個性與工作態度, 沙貓多年選擇出版業中的草創部門工作,累積了對出版業生產鏈的深度瞭解,「這是個高壓縮、高耗損的環境,必須耐操、耐磨才行」,她語重心長地說。

在她準備打包回莫斯科攻讀博士前,卻輾轉思考後發現:「書貫串了我的生命」,沙貓說,當時自己的狀態想休息,並且有一種任性:「我要讓生活沒有一分一秒是勉強的,既使開書店之前『我就已經知道』,會遇到很多困難。」

人的生命中一定存在著愛情,這類的情感不只是對人,儘管一份關係有時候讓人疲累了,也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而她非常明白,自己對書的愛是無法轉移的。

以不變的初衷餵養讀者
「小小」主要的目標讀者群是25歲~55歲,「在賣書給他之前,必須先餵飽他」,沙貓表示,書店透過長期讀書會,進行團體的討論與分享,場地小也容 易與會員培養感情;也會舉辦與小小理念一致的推廣活動,沙貓分析,單場活動參加的讀者,舊成員與新加入者的比例約為3:1,長期下來,人群不可避免地會輪 替流動,「有時候也要能接受,坐了一個下午沒有半個客人上門」,相信回報是緩慢卻必須持續的她說。

「長期以來,有能力規劃社區藝文活動的執行單位在哪裡?」沙貓再次提問,2010年初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目的就在於,能以 非營利組織的身分,申請地方文化建設 類的計畫作執行,深入社區經營,也同時有了書籍推廣活動與講師的費用。而協會與書店的財務分開,分別招募會員,希望能共同維持書店營運,持續推廣閱讀計 劃。近期正在運作的是永和老故事新地景計畫,九月之後也將開辦三代文學講堂。

 

small2

〈圖:默默雯攝影〉

選擇最愛的方向,沒有理由放棄
目前「小小」長期開辦初級寫作班與社區編採班,由有編輯實務經驗的沙貓親自帶領,要求學員從周圍挑選自己最想寫的人事物,讓他們在找資料與實地走訪中,重新認識居住的社區。

沙貓說自己不是個會抱怨工作的人,經營書店所遭遇的繁瑣事情與困難,回顧起來都是自己選擇的,「當你選擇了最愛的題目,就沒有理由說寫不出來」,她這麼比喻。

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推薦給想認識小小書房的讀者?沙貓很快地拿起Elzbieta的《藝術的童年》(2003,玉山社出版),她說書中提到那位遵循 傳統的教母,滋養了Elzbieta童年的各種記憶,深藏且悠遠地指引這位藝術家的方向,令人感動,而書裡有大量的創作插畫,詳盡地敘述了她的圖畫書創作 思考歷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幸福的資源是那麼的微小,又因為它單純到幾乎若有似無,教我難以形容。」──Elzbieta

與沙貓對談後,我的心情沉重了起來,分不清楚自己的眼眶裡是濕潤的「感動」,還是汗水的重量。在店裡讀完關魚的《扭轉新聞》,發現沙貓口中,跟書裡不約而同地出現一段話:「提供繁忙卻疏離的現代人,思索如何與群體共存的必要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