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間書店在我家附近》-獨協座談會第二場

DSC_0283

主持人:Peggy(註書店老闆)

與談人:賴青松(榖東俱樂部發起人)、黃小黛(生活觀察家、作家)

時間:2013.11.2 3:00pm

地點:台北註書店

 

周末,黃曆說宜出行。結果,我沒趕上高鐵原訂的班次,改搭的車次又誤點。在路上得知載我去車站的朋友回程出了車禍,搭捷運時遇上幾個直讓我想破口罵人的自私乘客。經歷了一堆令人不甚開朗的事,一如當日天空不時飄落的雨。但我終於還是到了註書店,這一天下午,是獨協辦第二場座談的時間。

Peggy不用多說,我們夠熟的了。小黛我們見過一面,Google東海書苑時,她老是占據搜尋的第一篇,有時還真讓我吃味(奇怪,她寫的居然比書苑的部落格還多人看!)青松久仰大名,只是一直沒機會碰面,而想當年書苑的讀書人工會,還是抄襲他穀東的做法呢!只是這次,小黛到場時還沒吃飯,青松特地從南投的工作中抽空趕來,沒時間先談,大家就整裝上陣。

約略二十位的聽眾,席地、座椅、或者站立,大家聽Peggy陳述她從草葉集一路到註書店的經歷,聽她說在那個還沒有獨立書店這名稱,對於在地小農也還未賦予關注的年代,草葉集在竹北地區所做的一個空間實驗:不純賣書,更重要的是賣一種理念。然後,草葉集收了,然後,過了幾年Peggy在內湖重新開了註書店,繼續這條「販售」理念的路程。

理念強大的當然還有賴青松,他在農業這條路上所做的事無須我多說,更多更好的報導、介紹存在於媒體、網路上。最好的當然是他自己寫的《青松ê種田筆記》,或者,就直接去跟青松學習種作吧!至於小黛,如今投入春一枝的行列,採購熟成卻因此被市場拒絕的新鮮水果做冰棒。或許這跟獨立書店沒有必然的關係,但當我們談論「獨立書店」時,我們在談的不也正是在他們身上所展現的那種「獨立精神」嗎?

我一直覺得賣書和賣食物是很類似的事,差別只在一個吃進肚子,一個吃進腦袋。過去,或許我們只懂得區分食物有沒有腐敗壞掉(就像我們在意書籍有無缺頁破損),而如今,我們才知道許多被大量販售的食品當中原來添加了不該添加的東西,它們不見得有立刻致命的危險,但長期下來卻會對人造成病變問題。於是,在乎食品安全的人開始尋找信得過的小農加工品,他們清楚,這些不純然以商業利益為思考的食品販售者,會用心幫食品的消費者把關。

吃進腦袋的其實同樣需要小心,可惜多數的人並沒有這樣的警覺。當然當然,人們都可以自由選擇,就像咱們副總統會說:沒那麼多毒啦,若有毒的就不要吃!所以,賣書的自然也可以說我們把東西擺在那,內容不好的你就不要看!是這樣嗎?也是。只是從獨立書店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想秉持自己對書籍的理念,盡量避免書店的顧客們去購買到「成分不良」的商品。有人說,但顧客就是要買那本書,你管人家那麼多?是吧!顧客自己想吃含棉酚的油當然沒問題,但我們不賣總可以!

事實上,就像如果沒有支持在地小農產品、支持有機無毒食品的人,如果這些個理念沒有被支持者一起用力推廣,那麼,小農經濟或有機種植根本就無法存活。同樣的,文化、藝術、社運等等,也都需要有相同理念的人,不管是執行者還是參與者,一起來共同奮鬥。獨立書店呢?在過去,書店或許只被看作是一種買賣,選書只被看作是老闆的個人品味,但如果,我們可以了解不同類型書店的存在以及各家書店書籍的陳列其實都包含著背後整個出版體系的內容走向與整體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念,那麼,相信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我說「獨立書店其實是一場運動,而非一門生意」的意思了吧!

青松提及他推廣穀東的經驗,告訴我們業餘社群的重要性。龐大的業餘者,是支撐職業者生存的重要依據。用在他的範疇,就是半農、甚至是三分之一農、十分之一農的存在,對於農業的推展都是相當重要的。至於獨立書店,青松稱這群非獨立書店經營者,但卻願意一起努力去拓展其文化理念的人為「獨立書人」,我則稱之為「獨立讀者」。但重點或許不在稱謂,而是獨立書店的價值與其背後的理念是否能像在地小農或有機農業一樣被人們所認可並願意加以推展。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成立的確是為了這個目標,而獨立書店的讀者們是否願意一起加入這個運動,我想,那才是未來獨立書店是否需要繼續生存的一個重要理由吧!

啊好像都沒有提及這場座談會題目相關的內容吶?好像是(當然不是沒談,只是我沒寫罷了)!不過,當我見到大家聚集在註書店,我想,這個可能性就已經存在了!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