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家書店》—獨協第三場座談會

DSC_0289

主持人:蔡善雯(自己的房間房主)

與談人:陶蕃瀛(靜宜大學社會工作及兒童青少年福利學系副教授)、Isis(Bi The Way 拜坊 中區負責人/左西人文空間工作人員)

時間:2013.11.8   7:30pm

地點:台中自己的房間

這一場,本來應該是最輕鬆的一個場次。自己的房間離協會僅200公尺,不必早早趕出門。6點半揹著包包,慢慢閒晃到忠信市場,時間綽綽有餘。就像是臨時決定使用麥克風,我走回書苑拿再過去都不會感到焦急。善雯在現場擺放約10張左右的座椅,我們心想週五夜晚人應該不多,大家圍一圈聊聊就可以了。只是,誰知時間將近,來參加座談的人陸續出現,善雯只好找人幫忙搬座椅。助手宜庭在協會處理社區報的課程無法前來,而我此時才發現竟忘了帶錄音筆。負責攝影的玟潔趕忙回店裡拿,幸虧現場還有奚浩可以幫忙掌鏡。一切終於在最後一刻搞定,二十多個人來參加,我們在房間外頭的廊道上開始了這場不只是一團混亂(對不起,是不只是一家書店)的座談。

善雯打從要開書店就跟我認識,這幾年我們也常一起討論獨立書店的問題。陶老師十分熱心於獨立書店甚至任何草根團體,人如何能有獨立思考的力量,向來是他關注的重點。Isis是透過善雯認識的朋友,這些年她致力於Bi The Way拜坊的事務,不時還會幫善雯顧店開門。由於彼此都認識的關係,座談會開始沒多久我就被拉入話局。這其實非我打算,但大家挺在意獨協的發展,所以也就只好剝奪掉一些主持人與與談人說話的時間。

自己的房間是四年多前成立的,地點在台中國美館對面的忠信市場裡頭。打從一開始,善雯就不只是要開一家書店,她更期待以此作為基地,為台中的性別議題作一些努力。而這些年來,除了辦理、參與各項性別相關的活動外,房間也逐漸成為中部地區性別議題關注者的聚集地。Isis便是自己房間的老朋友與老戰友,也因此,她挺能夠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去陳述這樣一個空間的存在對她所具有的重要性。當然,她自己因為也在左西書店工作,更明瞭一家書店經營之不易。陶老師家則曾經在台北重慶南路開書店,他的童年便是在書店長大,因此對於書店的感受比一般人更來得深刻。他提了一個有意思的概念:走進書店,其實是一個探索的旅程。而這樣的探索,不見得是一種表層理性的思維,更可能是一種裡層的感性,甚至是比感性更底下的生命需求所欲望的一種展現。書店是一群同質地的人聚集的地方,而各式各樣的書店則是各種不同質地者的聚會所。你不見得會親近每一家書店,但很可能你會在一或兩家書店找到一種歸屬。

一位創辦者,一位參與者,一位感受者,三個人話雖不多,但卻明白彰顯了書店不只是一家書店的最深切感受。

然後大家的問題開始繞著政府的補助問題,想開書店的希望知道政府有提供甚麼樣的補助,沒要開書店的則鼓勵我們去跟政府要補助。此外,大夥兒似乎覺得書籍價格並不是甚麼太大的問題,我突然覺得台中人真的挺可愛。而或許,這也是台中為什麼還可以存活著一些賣新書的店的原因吧(當然,賣書仍然不賺錢,但有這些支持者,書店不撐到最後怎捨得收)!沒有人對競爭有興趣,大家只在想有甚麼辦法可以讓書店活下去!

我其實不太明白為什麼,但這場座談卻帶給我一種力量,一種該把協會所欲推展的事務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或許,就像陶老師說的,現代有太多人太過於理性,理性地去計算利害得失,以致於忽略了探索的樂趣。但,在現場我們還是見到另外一群期待尋找歸屬的人,甚至是打算創造歸屬的人。大概是因為我也在台中的關係吧!在座談結束後一直到今天,陸續依然有人前來和我討論開書店的可能。我一方面佩服他們的勇氣,而另一方面,也覺得獨協的責任重大:如何提供給大家更多的協助,如何讓大家在各自的地方開一家小小的獨立書店又能夠營運下去,如何讓不同質地的人都可以找到屬於他們的歸屬。當然,讓台灣各地都有獨立書店不是靠目前協會簡易的工作人手所能夠辦到,但我似乎也看到,希望它並非不存在,只不過還得經歷一段辛苦的未來。

 

 

標籤: ,